广安市委党校(小平干部学院)情景课堂《拐点1977》 入选2025年四川省干部培训“好课程”
近日,四川省委组织部公示了2025年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好教材、好课程、好案例”名单,由广安市委党校(小平干部学院)精心打造的首部特色沉浸式情景演绎课堂《拐点1977——纪念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以下简称:《拐点1977》)成功入选。这一来自伟人故里的红色精品课程,正以其炽热的历史温度、创新的呈现形式和直抵人心的情感力量,广泛赢得各地学员的高度认可。
1977年,是刻在一代中国人记忆深处的“拐点”。
这一年,百废待兴的社会面对的是一个停滞了十年的教育困局:招生靠推荐,教材不规范,教师无尊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
这一年,73岁的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他主动请缨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在一场史无前例的科教座谈会后,以超凡的魄力和勇毅的担当作出了恢复高考的伟大决策;
这一年,570万青年从农村,从工厂,从全国各个地方走进了久违的考场,抖落一身风尘,拿起久违的钢笔,书写知识改变命运的华章,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为整个国家迎来了“科教的春天”,成为一个时代的注脚。
广安市委党校(小平干部学院)正是以这段改变民族命运的重大史实为蓝本,历经8个月的精心策划和细心打磨,将这段厚重历史搬上舞台,打造出《拐点1977》这一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感染力的精品情景课堂。
与传统的纯讲授式课堂不同,该课程创新采用“宣讲+演绎”的呈现方式,以刘志贤、李胜利、杜鹃三位不同背景青年的命运轨迹为线索,串联起恢复高考前后的时代变迁。课程中,既有历史细节的精准讲述,又有历史场景的情景再现:大学杨教授因非常岁月的经历而谨小慎微,石教授为工农兵学员数学题“½+½=2/4”感到痛心疾首,知青刘志贤在插队岁月中坚守读书的梦想,29岁的李胜利在家庭责任与求学渴望之间满心挣扎;广播员杜鹃为圆大学梦毅然辞去铁饭碗……演员们用朴实但细腻的表演,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呈现在观众面前,让现场学员仿佛置身于那个勇敢前行的年代。
1977年8月6日的科教座谈会上,小平同志一句“这些年,大家都受苦了”让观众们泪湿眼眶;
1978年,校园内热烈昂扬的生机活力让人心生欢喜,杨教授在恢复高考后重拾师者尊严后坦然与学生玩笑,现场响起会心的笑声;
1984年,国庆阅兵的现场,当“小平您好”的标语在天安门广场绽放,全场齐声欢呼:小平您好!激昂的情感达到顶点,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这不是一堂简单的课程,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更是情感共鸣的深度激发”,看过《拐点1977》的学员迸发出这样的感慨。而在这些掌声和好评的背后,是校(院)全体教职员工的匠心打造与责任担当,更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有力行动。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拐点1977》从策划到成型,全程由校(院)自主完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主任姜淑萍、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主任刘金田担任顾问,确保政治导向正确和历史史实精准。除此之外,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所有演职人员均为校(院)教职员工。
这是校(院)改革教学形式的一次全新尝试,是团队所有人一起“摸着石头过河”——
编剧:截至目前,剧本已修改了47稿;
导演:白天和演员一起揣摩角色,晚上指导背景视频制作,周末设计课程参考资料;
演员:台词练到嘴角裂口,表情练到脸颊抽筋,没有专业知识和表演经验,就靠“练”来弥补;
剧务:道具一件一件的加,按键一个一个的试,灯光一束一束的调。
这是几乎无休的8个月,在此之前,连团队成员自己也不知道可以做到何种程度,达到什么效果。他们纷纷表示:从无到有,这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看着我们自己从一开始的输出只靠嘶和吼,到如今能够有情感、有层次、有深度的表达;看着我们的舞台从光秃秃的一无所有,到现在道具日益完善,灯光流光溢彩;看着我们的表演形式从单一的念台词,到现在有哭有笑有思考;看着我们的情景课堂从一开始连自己都怀疑,到现在学员好评如潮,掌声不断……这是一个艰辛但幸福的过程。各级领导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是整个情景课堂的依托和底气;同事们无条件的信任与配合,是情景课堂得以成功的支柱和关键;而我们自己的执拗和不放弃,既是对自己的交代,也是对校(院)的回报。
“我们想做的不只是一堂党课,更是要让年轻人读懂1977年的意义——那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动诠释。我们希望学员们不要觉得“恢复高考”只是一段远去的历史,而是能在沉浸式课程体验中触摸历史温度,直观感受恢复高考带来一个民族的精神觉醒,更要懂得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广安市委党校(小平干部学院)常务副校(院)长赵泽波的话,更是道出了整个团队的初心。
作为广安市委党校(小平干部学院)创新教学形式的标志性成果,《拐点1977》自推出以来,已累计接待学员万余人次,引发广泛社会反响,成为了校(院)干部党性教育的“金牌课程”,此次入选全省“好课程”,是对《拐点1977》课程品质的高度认可,更是对校(院)深入教学改革、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实践的充分肯定。这一成绩不仅让校(院)全体教职员工备受鼓舞,更让“广安红色教育”的品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时光流转,1977年的考场铃声早已远去,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改革开放的精神内核始终传承。赵泽波表示,《拐点1977》为校(院)课程开发推开了一扇全新的门,接下来校(院)将以获此份殊荣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课程细节,丰富教学形式,让《拐点1977》承载的精神力量跨越时空、直抵人心,为更多人搭建起读懂历史、致敬先辈、汲取力量的桥梁,同时校(院)将持续开发新的沉浸式课堂,让“拐点”成为校(院)在新征程上跨越式发展新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