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党校
科研成果
首页 > 科研咨政 > 科研成果

院(校)教师吉勇在《广安日报》发表文章:赓续历史文脉 构筑品质广安

作者:吉勇 | 来源:广安日报 | 时间:2022-09-28|浏览:4562
分享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以一系列原创性重大思想观点深刻回答了事关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中,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最新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因此,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优秀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建设人文城市是当前建设“品质广安”的题中之义、必答之题、应有之能。

坚持传承历史文脉。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唯有不忘过去才能开辟未来,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深挖文化资源。加大三线工业遗产实物等征集力度,建设“数字博物馆”“数字党史馆”等。深挖城市文化底蕴,筹划推出广安历史名人题材系列戏剧和历代名贤故事展示馆等文化阵地,实现由“静态展示”向“动态服务”转变,推动广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加强文化保护。要健全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机制,加强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认定,抢救性保护《新华日报》纸厂等遗址;推进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开展濒危非遗项目和重要非遗资源抢救性记录工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支持“景区+非遗”“媒体+非遗”等融合发展,促进历史资源活化。

彰显亲和包容。聚焦建设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首善之区,始终做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时代先进性与传统优秀性相结合,使文化形式、内容和成果展现广安美、不失广安味、滋养广安人,不断增强市民的家国情怀,让城市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

着力突出文化个性。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所在。北京之所以著称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然而当名胜古迹、名山大川不再“稀奇”,有“个性”的陌生城市便成为了人们“猎奇”“追求”的对象。邓小平故居、华蓥山宝鼎、岳池灯戏、武胜剪纸、“抬幺妹”等特色文化资源,就成了广安差异化发展的不二法宝。因此,我们要树立文化与经济“齐飞”的思维,在文化投入上保持适当强度,推进川渝文化旅游合作先导区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致力圆好“大学梦”,争创巴蜀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使广安的红色文化、宕渠文化、巴濮文化、民俗文化等有能“亮”的舞台、可“亮”的受众。

留足文化空间。以系统优化的城市设计方法,有远见地规划打造城市空间、建筑与景观环境等城市风貌,如利用渠江滨江堤防空间规划和建设城市文化展示廊道,实现古城风貌延续和城市社会生活之间的巧妙衔接和融合,使水光山色和文景城廓浑然一体,创造城市特色,塑造特色风貌。

钩沉文化地标。打破行政区划和空间限制,加强保护协兴老街、浓洄古街、肖溪古镇等历史文化街区,精心呵护白塔、褒先寺、道台院子等老建筑,开发利用代家嘴遗址、真静书岩等历史文化遗迹,强化以独特性、关联性历史内蕴和文化标识的点位打造、点位衔接、点上合作,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重现“古城印象”。

优化文化服务。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展城市文化保护系列公益活动,健全监督回馈机制,激发市民参与文化保护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塑造优美连贯、层次丰富、气息鲜活的人文广安形象,建成拥有“诗和远方”的山水人文互融共促的魅力賨城。

原文链接:http://szb.gazx.org/pc/content/202209/28/content_64492.html?spm=zm1265-001.0.0.1.4QxPHN

[打印文章] [收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