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日报】脱贫攻坚: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之路
广安市委侯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指出,我国存在城市贫困与农村贫困相互叠加的问题,精准扶贫也要“统筹城乡”。广安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脱贫攻坚必须走造血致富之路。要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必须最大限度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脱贫宣传员和致富导演,多为贫困群众出点子、找路子、想法子,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造血致富能力,助其实现“摘穷帽、奔小康”。
加强对城乡贫困群众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走思想解放技能致富之路。一是加强对城乡贫困群众“等、靠、要”依赖思想的教育,树立脱贫致富决心。“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广安区借助传统媒体、新型媒体、宣讲会议、远程教育、驻村工作及村(居)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城乡贫困群众广泛宣传扶贫政策,反复做脱贫思想工作,收效甚好,大部分贫困群众解放了思想,主动树立起脱贫致富决心。二是加强对城乡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2015年,全市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对城乡贫困群众分别进行了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职业技能与创业指导培训。今年,全市将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大力发展城乡特色产业,走产业致富之路。没有产业带动,脱贫致富就是一句空话。围绕产业扶贫,全市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企业带动”的新型产业扶贫模式。
一是按照全市“三年脱贫、四年提升、五年小康”的脱贫总体要求,各区市县(园区)、乡镇(街道)、村(社区)量身制定产业扶贫规划和实施方案,想方设法引进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二是引导城乡贫困户与公司、基地、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合作联姻,按市场需要开发产品,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三是发挥贫困群众的创造性,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配送、乡村旅游等产业,拓宽城乡群众收入渠道。四是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建立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产业基地和产业项目示范、入股分红和股份合作经营等产业扶贫发展机制,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产业收入。
引入市场机制,走多渠道增收之路。一是通过信贷帮助城乡贫困群众干事创业,提高经营性收入。小额信贷是目前较灵活的市场扶贫机制,前锋区为贫困户作了信贷等级评估,鼓励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引导贫困户开发创业项目,增加经营收入。二是盘活城乡贫困群众现有资源,提高财产性收入。贫困群众以土地、林地、宅基地、房产等资源入股合作社或股份公司,享受资源分红,增加财产收入。三是通过就业,提高城乡贫困群众的工资性收入。截至2月底,全市先后举办7场大型招聘会,城乡贫困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就业率。四是利用各种保障机制和保险商品,规避返贫风险。全市正在积极探索利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机制、商业保险等,尝试建立综合防范返贫机制,确保城乡群众脱贫不返贫,真正过上小康生活。
【原文链接】http://www.garb.cn:1212/garb/html/2016-06/08/content_17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