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党校
科研成果
首页 > 科研咨政 > 科研成果

院(校)教师吉勇在《广安日报》发表文章 :释放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根本动力

作者:吉勇 
|
来源:广安日报 |
时间:2024-08-30 |
浏览:2013
分享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明确回答了为什么改、往哪里改、怎么改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巨大勇气与坚定决心。

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构筑了覆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方方面面的改革“全景图”。我们要紧扣主题、锚定目标、守好方向、因地制宜,在战略部署上“扣扣子”,在干事创业上“担担子”,在工作落实上“钉钉子”,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一项项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全面深化改革美好蓝图变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动人实景。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实践已经证明,我国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征程,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当前,尽管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但仍有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制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等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且在前进道路上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也随时可能发生。行百里者半九十。置于“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关键阶段的改革开放,我们绝不能有松劲歇气的想法,也不能有骄傲自满的心态,更不能在一片喝彩声中迷失自我,必须清醒认识到改革停滞不前不是解决过“河”、翻“山”的办法,改革倒退没有出路,另起炉灶更是歪路邪路死路。面对既定奋斗目标,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全面深化改革战略自信,奔着问题去、围绕问题抓、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思想观念的束缚和体制机制的弊端,才能淌过一处处“急流”、翻过一座座“险山”,不断朝着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胜利前进。

改革要求开放,开放就是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全面扩大开放。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厚植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化,这种物质技术基础取决于生产力的现代化程度,可以说生产力是影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最重要动力性因素。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在于破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适应生产关系,变革与经济基础不匹配的上层建筑,形成先进的生产力并取代落后的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动态向前发展,逐步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从而为创造丰富的物质技术提供源头活水和动力支撑,进而推动朝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前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制度在国家治理中起着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保障作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需要一套运行有效、成熟定型、匹配适应的制度体系来支撑保障。在推进国家治理中由于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需要改革已有制度不断适应实践要求,建立新的制度护航新实践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深化改革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它通过动态巩固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释放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激发更为持久的社会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凝聚各方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打破束缚思想观念的条条框框,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革除人民群众反映的痛点、影响市场活力的堵点、阻碍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等制约,为市场主体松绑、为创新创造除障、为公平正义护航,让体制机制积弊的“一潭死水”转化为竞相创新发展的“一江春水”。这些改革任务的实现必将最大限度地持续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原文链接:https://gaszb.gatv.com.cn/pc/column/202408/29/node_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