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党校
科研成果
首页 > 科研咨政 > 科研成果

院(校)教师吉勇在《广安日报》发表文章 :筑牢向“新”求“质”的人才根基

作者:吉勇 
|
来源:广安日报 |
时间:2024-08-01 |
浏览:1816
分享到:

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就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强高质量发展产业支撑进行研究,系统回答了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等问题,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路径清晰、贴切实际,这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具体行动,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的坚定回应。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关键的第一资源。此次市委全会明确要求深化人才综合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堵点卡点,展现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新质的人”的强烈呼唤和坚定决心。我们要向“新”发力,坚定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新质的人”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做强高质量发展产业支撑筑牢人才根基。

多方引才,为发展架梯子

坚持需求导向,围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人才需求,摸清全市各类人才储备和人才缺口“家底”,精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建立引才清单,分级分类制定引才“施工图”,做到“按图索骥”精准招才。

创新“刚柔并济”引才方式,统筹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利用亲情乡情、社会力量等各种渠道,综合运用项目引进、技术引进、课题引进等方式,以“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方式,按需支持急需紧缺的高精尖科技特殊人才,推动“人才+项目+技术”良性互动。

破除引才壁垒,结合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优化细化广安人才“黄金20条”,以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和国际视野,深入实施“小平故里英才计划”,创新探索“候鸟式”聘任、“带土式”移植等引才机制,不拘一格招引高技能人才、聚集战略企业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断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塔式科技人才结构。

多维育才,为发展栽苗子

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一体化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改革,全链条、全周期优化科技人才培育机制和模式,推动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适配性供给和前瞻性布局人才培养服务。

创新自主培养科技拔尖人才体系,紧跟科技趋势、产业方向等,优化广职院等市内院校学科设置,注重学术品行教育,突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人才传帮带,鼓励牵头人才自主选择科研方向并组建创新团队;深入实施“小平故里培优计划”,高水平筹建广安理工学院,构建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模式。

坚持在对接国家战略中造就人才、推动产业发展中培育人才,注重在重点项目、重大课题中熔炼人才,把专业建在产业链,课堂设在生产线,在实践一线培养一批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能工巧匠”“乡贤能人”“土专家”“田秀才”。

多元留才,为发展厚底子

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建立健全举荐制、以赛代评制、同行评审制等多类型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畅通“以才定帽”的人才晋升成长渠道。

加强高水平创新人才“定制服务”,持续拓展“小平故里英才卡”服务事项,探索建设数字化、集成式人才服务应用场景,全链条、全周期、全方位提供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创业指导等安业安心保障服务,构筑个性化、温暖化人才服务新模式。

健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坚持项目牵引,依托重大科技创新示范工程,深入实施揭榜制、赛马制,全面实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合理匹配考核激励、资源调度、经费支配等。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落实“先确权、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探索科技人才参与政府决策的机制和渠道,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让各类人才有劲头、有干头、有奔头。

原文链接:https://gaszb.gatv.com.cn/pc/content/202407/31/content_87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