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党校
科研成果
首页 > 科研咨政 > 科研成果

院(校)教师吉勇在广安市人民政府网发表文章 :擦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底色

作者:吉勇  
|
来源:广安市人民政府 |
时间:2024-06-27 |
浏览:998
分享到: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就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画出了“路线图”,定好了“时间表”,制定了“任务书”。我们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既重方略也重行动,既讲耐心也讲效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省委高质量发展各项部署落地见效。

绿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我们要逐“绿”而行,向“新”发力,以新质生产力“含绿量”的持续提升,带动经济发展“含金量”不断增长。 

发展理念上植绿。深刻理解“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价值导向,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短视做法,摒弃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挖掘、传承、保护和利用绿色文化资源,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自觉将绿色化、智能化技术成果配置于生产力要素融通过程之中,推进经济、产业、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发展方式上重绿。坚持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和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协同发力,把含绿量作为项目必选的第一标准,将绿色低碳作为转型的第一方向,防范“捡进篮子都是菜”的项目冲动,纠正简单以资本逻辑主导发展的认识误区,既核算经济产出成果,也评估生态环境成本,坚决遏制贪大求洋、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不顾实际、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竭泽而渔、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聚焦生产关键环节,破除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生产力粗放发展模式,改变“开采—生产—使用—废弃”单向流动的线性发展路径,由“生产—消耗—排放”的传统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转向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生产体系。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绿色生活方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适应匹配,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发展路径上扩绿。畅通生态产业化通道。实施生态赋能文旅产业行动,依托“三山两江”等自然生态优势,推进重庆都市圈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实施生态赋能农业行动,推进城乡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壮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擦亮龙安柚、蜜梨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以武胜大雅柑、岳池藤椒等经济林果为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构建山水城乡融合的生态空间格局,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畅通产业生态化通道。实施“腾笼换鸟”绿色行动,加快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发展绿色园区,建设绿色工厂、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大力推行绿色建材,加强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交通枢纽设施等既有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促进城市绿色更新。用足价格、财税、金融、投资政策,支持广安火电厂扩能改造,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采利用,推动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建设低碳清洁、高效安全的新型能源体系,用生产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形成绿色生产力。

畅通反哺多元化通道。建设绿色技术创新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建立健全低碳技术转移转化市场交易体系,探索特定地域、特定生态产品等GEP核算机制,发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融资工具。开展ESG创新投资发展试点,利用生态环境导向EOD开发模式,建设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合广长协同发展示范区,促进自然资源增值,产业绿色集聚发展。积极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无废城市、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实现“社会—经济—自然”三大系统有机统一。 

原文链接:https://www.guang-an.gov.cn/gasrmzfw/zjpl/pc/content/content_1806129097303261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