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党校
科研成果
首页 > 科研咨政 > 科研成果

院(校)教师吉勇在《广安日报》发表文章 :发展新质生产力 答好政治“必答题”、路径“选择题”、改革“抢答题”

作者:吉勇 
|
来源:广安日报 |
时间:2024-04-26 |
浏览:294
分享到: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以来,中央会议多次提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被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这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了发展之重、政府之急、人民之需。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我们要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明晰“为何发展”的价值取向,树牢“怎么发展”的科学理念,厘清“发展什么”的路径选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广安更高质量发展。

强化大局意识,答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道政治“必答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习近平总书记从统筹“两个大局”的高度,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的认识,标志着我国经济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新阶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体现。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它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我们要坚定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广安发展实践,思想上对标对表、执行上坚定坚决,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秉持科学理念,答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道路径“选择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系统集成的深远变革,涉及领域多、范围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实际情况、把握发展需求、遵循客观规律,走出一条体现广安优势的健康发展之路。

要把握方法论。坚持先立后破、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决不能闭门造车、唯技术论,或什么热门就干什么、只搞一种模式的“抄作业”,坚决杜绝一哄而上、盲目上马“高大上”新兴项目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让各项工作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要找准着力点。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清障除弊、开路架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营造与之相契合的发展环境,不断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匹配,推动新质生产力成为“城市强、企业兴、生活好”的澎湃动能。

聚焦三大支柱,答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道改革“抢答题”

新质生产力是激发新的动能、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谁在新质生产力上率先破题,谁就能占据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人才聚”支撑新质生产力。坚持“大人才观”,深化人才“引育用”等工作机制创新,完善“揭榜挂帅”“赛马闯关”等激励模式,靶向引进一批“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快广安数字经济职业学院、广安理工学院建设,持续优化投资兴业、干事创业“两个环境”,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近悦远来的发展沃土。

“科技兴”激活新质生产力。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紧扣四川所需、立足广安所能,围绕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重点领域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平台,畅通原创技术的市场转化渠道,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加速“科创+产业”融合生态建设,打通束缚科技创新堵点卡点,打造更多引领广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

“产业强”驱动新质生产力。坚定实施产业支撑战略,围绕新型储能、智能网联汽车、生物技术、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新产业,构筑“4+N”百亿产业项目发展格局。深化“放管服”、投融资等改革,积极发挥数据要素融合作用和乘数效应,推动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相互赋能,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不断提升广安城市和产业能级。

原文链接:https://gaszb.gatv.com.cn/pc/content/202404/25/content_8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