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党校
科研成果
首页 > 科研咨政 > 科研成果

院(校)教师吉勇在《广安日报》发表文章:奋力谱写广安城乡融合发展新篇章

作者:吉勇 |来源:邓研中心 | 时间:2024-01-26 |浏览:285
分享到: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重点研究广安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系统回答新时代广安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如何走”“怎么干”等重大问题,既着眼于现实,也图之长远;既有战略部署,也有具体路径。我们要聚焦总目标、画出作战图,深入实施优镇兴乡战略,坚定不移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服务四川全局、体现广安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正确方向

城与乡是一个有机整体,既不可分割,也不可互相替代,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树立一体发展理念。城乡融合发展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要聚焦这些主要向度和关键维度,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底线思维,营造城乡公平发展环境,防止非此即彼、顾此失彼。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加快构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四梁八柱”。

尊重城乡功能差异。城乡各有不同功能,城乡融合发展不是要消除城乡空间的功能差异,更不是追求一样化的均质发展,而是求发展地位之“同”,存功能特征之“异”,在因地制宜完善城乡功能与缩小城乡差距中寻求动态平衡,使繁华农村与繁华城市相得益彰、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和合联动的共生过程。要准确把握“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的重大判断,突出城乡互补协调发展,按照“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县域内要素、产业、设施、治理“四个融合”,让城乡双向奔赴融合,推动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发展共同体。

遵循城乡融合发展基本原则

城乡融合不是一时之举,更不会一蹴而就,必须牢牢把握科学方法、着力重点,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尊重规律,重点突破。城乡融合发展的复杂、艰巨、长期性特征,决定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急躁冒进。要保持历史耐心,充分考虑城乡发展不同地域和阶段差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动户籍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突破,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坚守底线,防范风险。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在破旧立新中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严格“三区三线”管控,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有效防范各类政治经济社会风险,坚定走好城乡融合健康发展之路。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在“共同富裕·共建广安”行动中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细化县(市、区)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激发群众主动性、参与度,激励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凝聚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各方力量,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纵深迈进

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广安现代化建设的一篇大文章,必须下真功、见真章。

同构性提升城乡公共服务。瞄准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短板,强化道路、水电、公共交通等设施县域统筹,优化配置教育、医疗等资源,完善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推进智慧城镇、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鼓励发展慈善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生活品质差异。

异构性融合城乡产业体系。立足资源禀赋,扭住“人地钱”关节点,探索“农业+”发展模式,培育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搭建一批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提升中心镇产业集聚功能。深入实施新时代“天府粮仓”广安行动,推动粮油、生猪、蔬菜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加快构建链条发展、高效融合的城乡现代产业体系。

协同性发展城乡生态文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推进海绵城市、“四公一农”等建设,巩固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成效,打造功能复合的城乡韧性生态基底。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优化人居环境,破解农村“空心化”,留住乡风乡韵乡愁,绘就城乡和美宜居新画卷。

原文链接:https://gaszb.gatv.com.cn/pc/column/202401/25/node_06.html


[打印文章] [收藏内容]